口腔黏膜病:别忽视口腔里的这些异常信号
吃饭时突然觉得嘴里火辣辣的疼,照镜子发现舌头上长了几块白斑,刷牙时牙龈总是莫名其妙出血......这些可能都是口腔黏膜病在作祟。很多人对于口腔健康只关注牙齿和牙龈,却忽视了覆盖在口腔内壁的那层"娇嫩皮肤"——黏膜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容易被忽略却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问题。
你的口腔黏膜"生病"了吗?
口腔黏膜病其实是一个统称,包括了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各种炎症、溃疡、斑块等病变。比较常见的有复发性口腔溃疡、口腔扁平苔藓、口腔白斑、口腔疱疹等。这些病变虽然看起来是小问题,但如果不及时处理,有些甚可能发展成更的疾病。
常见的症状就是疼——吃东西疼、说话疼、甚呼吸都疼。其次是外观异常,比如黏膜变白、变红、起疱或溃烂。有些人还会感到口腔干燥、烧灼感或麻木感。这些症状时轻时重,如果不及时就医,往往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。
为什么会得口腔黏膜病?
导致口腔黏膜病的原因很多,可能是局部刺激造成的,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。比如长期吸烟、酗酒、咀嚼槟榔的人,黏膜容易发生病变。牙齿排列不齐、假牙不合适造成的长期摩擦,也会引起相应部位的黏膜问题。
还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贫血、糖尿病、免疫系统疾病等,口腔黏膜往往是个""的部位。维生素B族缺乏时,舌头会变得光滑发红;贫血患者的口唇和牙龈往往显得苍白;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口腔大面积溃疡。
这些情况一定要看医生
虽然很多口腔黏膜病会自愈,但出现以下情况请务必就医:溃疡超过两周不愈合、黏膜上的白斑或红斑擦不掉、不明原因的黏膜硬结或肿块。特别是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,发现口腔黏膜异常更要及时检查。
医生通常通过视诊、触诊就能初步判断病情,必要时会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检查。治疗方法因病而异,可能是局部用药,也可能是全身治疗。关键是要找到病因,对症处理才能防止反复发作。
日常护理很重要
预防和护理口腔黏膜病,日常要做到这几点:保持口腔卫生,使用软毛牙刷;避免过烫、辛辣、坚硬食物刺激;戒烟限酒;定期口腔检查;及时治疗龋齿和修复不良修复体。有义齿的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清洁假牙,夜间应取下让黏膜休息。
维生素缺乏的人群要调整饮食结构,多吃新鲜蔬果。精神紧张、熬夜、疲劳容易诱发口腔溃疡,保持规律作息也很重要。如果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出现口腔不适,要及时与医生沟通是否需要调整用药。
关于治疗的几个误区
很多人认为口腔黏膜病是小问题,自己买点药涂涂就行。其实,不同类型黏膜病的治疗方法差异,自行用药可能延误病情。比如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,激素类药物使用不当反而可能加重病情。
另一个误区是认为黏膜病会传染。实际上大多数口腔黏膜病如复发性口腔溃疡、扁平苔藓都不传染,不必过度担心。但疱疹性龈口炎等由病毒引起的确实具有传染性,需要注意隔离和个人卫生。
口腔是身体健康的一面镜子,黏膜异常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。不要忽视口腔里的任何异常变化,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才能守护好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