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周病别忽视!这些症状可能是牙齿在求救
早上刷牙时牙龈出血?吃苹果留下血印?口气重到社交尴尬?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问题,可能是牙周病发出的早期警告信号。作为困扰我国近90%成年人的口腔疾病,牙周病不仅是牙齿松动的元凶,更与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"沉默的口腔"。
牙周病到底是怎么来的?
当食物残渣长期堆积在牙齿周围,细菌就会像建筑工地一样在牙龈边缘"搭窝筑巢"。这些细菌分泌的会刺激牙龈,导致红肿出血,这就是初期牙龈炎。如果放任不管,细菌会继续向牙根方向"挖地道",牙齿的支撑组织——牙槽骨,此时就升级为牙周炎。据统计,35岁以上人群中,超过70%的牙齿脱落都与牙周病有关。
6个信号提示你可能中招
1. 刷牙出血像"草莓汁",尤其是使用牙线时更明显 2. 牙龈颜色从粉红变暗红,看起来"胖了一圈" 3. 牙齿根部暴露,吃冰激凌突然敏感 4. 牙齿出现轻微松动,咬硬物使不上劲 5. 口腔长期有铁锈味,漱口也去不掉的异味 6. 牙齿缝隙越来越大,经常塞牙
值得注意的是,早期牙周病可能完全没有疼痛感,等出现明显症状时,往往已经发展到中度甚重度。这也是为什么每年洗牙时让医生做牙周检查特别重要。
治疗要趁早!不同阶段方案差异大
对于轻度患者,洗牙(龈上洁治)就能解决问题,相当于给牙齿做"大扫除"。发展到中度就需要龈下刮治,医生会用精细器械清除牙龈下方的牙结石,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分2-4次完成。如果是重度患者,可能面临牙周手术、植骨等复杂治疗,费用和时间成本都大幅增加。
很多患者担心刮治会损伤牙齿,其实规范操作下,清除的只是附着在牙根面的结石和病变组织。就像清除墙面霉菌,铲掉的不是墙壁本身。治疗后可能出现短暂敏感,一般1-2周就会缓解。
预防胜于治疗!日常做到这5点
1. 改良巴氏刷牙法:牙刷斜45度对准牙龈沟,小幅度水平颤动,确保清洁到牙龈边缘 2. 牙线使用要到位:每天睡前用牙线清洁每个牙缝,呈"C"字形包绕牙齿侧面 3. 冲牙器辅助清洁:尤其适合戴牙套或牙缝大的人群 4. 定期维护:每6-12个月洗牙并做牙周检查 5. 控制全身疾病:糖尿病患者更要严格监控牙周健康
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网传的"盐水漱口能治牙周病""牙龈出血要多补维生素C"都是误区。牙周病的本质是细菌感染,必须通过机械清除菌斑才能。
关于治疗的常见疑问
Q:治疗一次就能好吗? A:牙周病像高血压一样需要长期管理,治疗后每3-6个月需要复查维护。
Q:能吗? A: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,但已损失的牙槽骨不可逆。及时治疗能保住现有牙齿。
Q:治疗会很痛吗? A:现在有舒适化治疗选项,包括表面麻醉、镇静等方式减轻不适。
记住:对待牙周病就像救火,火苗阶段(牙龈炎)容易扑灭,等烧成大火(牙周炎)就难控制了。下次发现牙龈出血,别简单归咎于"上火",建议尽快预约牙周专科检查。毕竟,再好的假牙也比不上自己的真牙。


